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10周年,穿越历史时空与青春对话

搜狐焦点攀西站 2019-07-11 08:55:23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距离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10周年的时间越来越近了。10年前的这个时期,繁忙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同时,各地知青也在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。得知消息的知青,无不欢欣鼓舞。“知识青年”这个特殊年代留下来的历史名词,再次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心酸又火热的青春故事。 走进知青博物馆,旧时光的气息迎面扑来。设计者巧

距离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10周年的时间越来越近了。10年前的这个时期,繁忙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同时,各地知青也在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。得知消息的知青,无不欢欣鼓舞。“知识青年”这个特殊年代留下来的历史名词,再次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心酸又火热的青春故事。

走进知青博物馆,旧时光的气息迎面扑来。设计者巧妙地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、老照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,营造出时空隧道的感觉,让前来游览的人穿越历史时空与青春来一场“特殊”的对话。

西昌知青博物馆

还原历史画面讲述过去的故事:

西昌知青博物馆,位于现西昌市月华乡,也就是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旧址,是四川省当年较大的知青农场,该农场于1965年规划选点,1966年元月下旬开始有知青入住。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,是目前保存最完整、规模较大的知青农场。

西昌知青博物馆的建造,不仅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,更是弘扬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。把历史故事变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,确实能让经历者重温过去也能让年轻一代感怀身受。再者,也能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,打造西昌新的体现民族和谐、文化和谐的旅游景点。“中国·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”就这样应运而生。

建造初期,面向全国征集知青文物就受到了很多老知青的“礼遇”。当时,博物馆在成都和西昌设立了两个知青文物征集点,成都征集点设在万和路90号天象大厦西昌宾馆;西昌征集点设在西昌市教育局。

紧接着,陆陆续续就有老知青们带着自己保存下来的老物件找到征集点,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。征集到的展品包括与知青有关的政策、文件、通知、会议记录、名册、报刊社论、文章、插图及其它档案、材料;知青的日记、照片、书信、学习笔记,有勾划、有批注的毛主席语录学习文件、各种专用票证等;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,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论文、回忆录、自传、绘画等;知青返城后的生活经历(从政、求学、工作、出国、经商、下岗、失业等)所取得的成就或不幸的遭遇故事;知识青年到达相对落后、贫困的农村,对当地的生产、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改变;笑话,奇闻逸事;知青名人介绍;知青历史、文化研究专家、学者、作者、爱好者介绍;有知青特色的物品、服装等;与知青有关的一切物品、资料。

每一件老物件都藏着一个与知青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,凉山文学名家蔡应律老先生的一只三色木箱就特别有意思。

1970年秋,下到西昌西河公社的知识青年蔡应律和俞秉秀恋爱6年后,结束了恋爱长跑,要结婚了。一起下乡的知青朋友伐来木料,为这对夫妻做了一只白木箱子和两把小椅子,送给他们俩当结婚礼物。这个箱子成了他们家最有价值的宝贝,蔡应律夫妇特别珍惜,一心想为这只箱子上一层漆。终于七拼八凑找到了红、绿、黄三种颜色的油漆,却都很少,任一种甚至任两种都漆不满箱子的表面。最终漆成了这样:箱子底面不漆,其余五面,中间漆一块方形的绿色,绿色周围漆成红色。

“都知道‘红配绿,丑得哭’,为掩盖这丑,更因为红、绿两色的油漆都用完了,就用黄色来漆箱子的八只转角,类乎传统‘黄铜包角’的样子。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三色木箱。”蔡应律介绍道。

因为当时家徒四壁,这个木箱在家里是少有像样的财产,再加上这个木箱子是几个学了木匠手艺的知青朋友的集体创作,是“一群”知青送的,有着特别的意义,蔡应律夫妇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。直到2010年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,夫妻俩才把这只历经40年沧桑的箱子捐给了西昌知青博物馆,使它成为了国家的文物。

蔡应律先生捐赠的一个书架也有故事。蔡应律爱书,从西昌高中毕业后,到原河西公社一大队四小队插队,别无长物,就盘了一堆书下去。到了乡下,这些书就委屈地码在床头边用几个土基垒起的台子上,蔡应律处心积虑就想做个书架安顿它们。终于,偶然的机会从河西林业经营所获得很长的一块分板,扛回生产队来,拿尺子一阵比划,锯成6块,以刨子推光,用小钉子钉好,居然不多不少,全部用尽,寸屑不剩,做成了这个书架。后来,又过了很多时日,弄了一点灰蓝油漆,才给它穿上了一件“外衣”。

像这样的故事,知青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很多,每一个故事既有脉脉温情又具有时代特色,它们躺在博物馆里,等待着大家前去聆听。

2010年11月20日,总占地面积109亩、建筑面积2996.3平方米、展厅面积1634.4平方米、藏馆文物8000余件的西昌知青博物馆正式开放。从此,这里便成了知青们的集结地,每年,都有无数知青回来这里,看看老照片,回忆当年的生活。

知青博物馆是一座公益性文化旅游景点,面向社会免费开放,开放时间为早上9:00-下午16:00,坚持常年开放。为了方便群众,馆内配置了专业讲解人员,让大家在看懂知青文化的同时,也能够更多地去了解这个年代的背景和事件。

巧妙的设计

展现西昌知青文化的魅力:

参观西昌知青博物馆,很多人对其中的14孔窑洞记忆深刻。

知青们回到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与青春来一场时空对话。

其实,这里原本有42孔窑洞。最初是为了解决生活、生产及办公用房,四川省青年农场的知青们自力更生于荒滩上自建的。这些窑洞的基础部分用石头垒砌,窑洞墙身和拱顶部用砖砌成,并用三合土勾缝。可是,历经50年风雨,大多窑洞已毁,只剩14孔,成了知青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全国,此窑洞群和习近平总书记下乡当知青时住过的窑洞(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)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家知青自己动手修建的窑洞。

为了较大限度恢复当年的场景,知青博物馆设计者、著名公共艺术家、雕塑家朱成耗费不少心力。朱成和他的作品为很多人熟知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名西昌知青,而且在这里待了6年。

朱成在“窑洞”里做了一条30米长、2.5米宽的影雕,将1000多名知青当年的集体照、生活照全部镌在金属板上。“在影雕中间,我专门留出了几个位置。等着这一次乘‘知青专列’回去的知青的大合照,让他们和自己的青春来一场时空对话。”朱成说。

朱成认为,作为公共建筑,博物馆应该有它的精神内涵,而知青博物馆的精神内涵就是那段火红的青春。所以,在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设计上,朱成放弃了贴花岗石或者瓷砖墙面的想法,用了普通的外墙涂料,将它刷成了从浓烈的红到淡淡的灰红色。用这样渐变的,渐渐消退的红色,表现知青们青春的年代已经过去,但那些青春的记忆将在这里永远保留。

朱成希望这个年轻的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,不断丰富收藏,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历史上这段“特殊”的时代。

西昌知青博物馆建馆之初,预留了15亩坡地,规划为“知青林”。博物馆建成开馆之日,前来参加开馆活动的知青代表们自愿领取树苗,在坡地上去栽种,然后将自己的卡片挂在树上。从此,一棵“希望之树”便在这里落地生根,一片“知青林”就这样形成了。

新旧结合

重温火热的知青岁月:

走进西昌知青博物馆,排名前列眼一定会被高大的标志性雕塑所吸引,雕塑以背架子、铁锹和埋在土里的眼镜反映出知青生活的主要内容。设计者朱成是著名公共艺术家、雕塑家,据他介绍,背架子、十字镐代表了知青们的劳动场景,埋入土里的眼镜则象征着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历史背景,雄鹰是知青们的化身。

著名公共艺术家、雕塑家朱成为西昌知青博物馆设计的标志性雕塑。

“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,象征着知青们拓垦的精神和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集体记忆。”朱成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。

总的来说,西昌知青博物馆以物传情,让走进知青博物馆的每一个人,都能从这些老物件的身上,感受到上世纪这片热土上,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艰辛又火热的劳动场景。

进门处的一个大型铝板蚀刻出来的文字展板。文字分为两个部分:右边一块,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,粗线条扼要地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7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;而左边一块,则是《凉山·西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》。展厅底层为场景展区,废弃拖拉机、犂耙、扬谷子用的风箱等大型农机具而外,主要采用的是声、光、电等现代技术,以视频、图片对那段历史进行真实再现。大量图片来自老知青们的捐赠。一张张珍贵的照片,就像一部老电影,讲述着过去的老故事。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巫芳安和孙传琪的合影照片。

凉山知青上山下乡运动,始于1963年成都11中高63级学生巫方安、孙传琪主动申请,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南坪公社插队落户。巫方安、孙传琪此举,开创了成都知青到凉山地区上山下乡的先河。1964年起,共有成都知青24312人走进凉山,其中7403人来到西昌。

1965年,一篇以《姊妹花开大凉山》为题的文章,在《人民文学》上发表,文章报道了孙传琪和巫方安两个姑娘扎根凉山的先进事迹。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来信鼓励她们,表示要向她们学习。

巫方安在凉山一共呆了30年。1993年,年近半百的巫方安终于回到家乡,在成都市总工会工作直至退休。而孙传琪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四川医学院,学成后分到凉山卫校,2002年因病离世。

虽然已物是人非,但她们的故事,至今流传在知青博物馆,相信未来,这些故事,还会继续流传下去。

展厅内投影于墙面上的视频很是吸引人的目光,这是由两千多张老知青的照片组成的画面,以五个多媒体滚动播放。照片所展现的,是当年知青的生活、劳动和学习场景。画面虽是一晃而过,但很多老知青们仍能从里面一眼发现自己的身影,然后瞬间就能从记忆里搜捕到当时的人和事。

二楼为实物展区,按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顺序和生产生活内容,分为:奔赴凉山展区、劳动文化展区、时空隧道展区、再教育展区、劳动生活学习用品展区、回城展区6个展区。通过这6个展区真实再现知青历史。

在博物馆,最有特点的要数时空隧道展区,用西方传教士方舒雅修女经过西昌大通门的照片、1935年刘伯承率领的红军部队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、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、知青上山下乡到凉山和红卫兵运动等5个场景,展示了西昌近代史的发展轨迹。蔡应律先生依设计要求撰写的《巍巍大通门》一文,就蚀刻在本展区前端的钢化玻璃上。

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时,各地知青齐聚西昌。

开馆排名前列天,上千知青从祖国各地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西昌,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重话当年的点点滴滴。从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坐着大卡车来到凉山再到知青们拓土开荒,耕耘播种,伐木造房,修建窑洞,夯土墙,办夜校,以及组织宣传队进行文艺演出等真实场景和实物,再现了从城市青年到农业劳动者的过程。

10年间,西昌知青博物馆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有力,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知青前来参观,就连部分全国性的知青学术研讨活动也在西昌举办。2012年,央视纪录片《知青》摄制组来到西昌采访拍摄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成都的众多知青,虽然上了年纪,却常常组团来西昌文艺演出,把知青精神融入到歌舞里,回馈给第二故乡西昌。就在上个月,阳光艺术团这个全国性的知青团队,第二次带着精彩的舞台艺术走进凉山,为这片曾经挥洒青春的土地献上一曲赞歌。未来,还将有更多的知青踏上这列“与时空对话”的列车,回望历史重话当年。

西昌买房,西昌购房,西昌新房,西昌房产尽在搜狐焦点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